哈師大附中2009年度高二文科下學期第一次月考
歷史試卷
考試時間:90分鐘 滿分100分 2009.4.3
一、單項選擇題(本大題共30小題,每小題2分,共計60分。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,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。)
1.山東省素有齊魯大地之稱,這主要來源于
A.甲骨文記載 B.古代地名 C.西周分封 D.大汶口文化
2.華夏萬姓,同宗同源;慎終追遠,不忘祖根。每年農歷三月初三,眾多華夏子孫來到黃帝出生地尋根謁祖。這種現象源自
A.井田制 B.分封制 C.禮樂制 D.宗法制
3.有學者指出:(西漢)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是帝國跨地過廣,不能全部由中央集體管制,于是采取了一種“斑馬式”的省級組織。體現這種“斑馬式”省級組織的制度是
A.郡國并行制度 B.中朝外朝制度 C.刺史制度 D.郡縣制
4.最近,北京大學出臺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,拒招不孝敬長輩的學生。這不禁讓人們想到了古代的“孝廉”。 以孝廉為標準選拔人才的制度,始于漢代,在東漢成為求仕者必由之途。這種制度是
A.世官制 B.察舉制 C.科舉制 D.八股取士制
5.錢穆在《國學新論》中說“漢代宰相是首長制,唐代宰相是委員制”。下列能夠說明唐代“委員制”的有
①宰相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 ②詔令需中書、門下兩省共同認可
③詔書需三省六部長官共同議決 ④擬詔、審核和執(zhí)行機構共掌國事
A.①② B.②④ C.②③④ D.①②③④
6.據統(tǒng)計,明太祖朱元璋在1384年9月14到21日共8天的時間內,處理奏札1660件,平均每天處理208件,即使他“星存而出,日入而休”,也無法把事情全部一一處理好。為此,朱元璋
A.設丞相、五府、六部等衙門,分理天下庶務
B.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,協(xié)助處理政務
C.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,兼協(xié)理章奏
D.設軍機處,參與處理機要政務
7.偽色諾芬在《雅典政制》中說:“關于雅典的國家體制,我對之并不欣賞,因為他們在為自己選定它之后,也就因而選定了一種使平民日子過得比貴族還好的制度”。那么,他認為“平民日子過得比貴族還好”的原因可能是指
A.平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,有權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
B.十二銅表法的制定,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
C.平民參加公民大會可以得到補貼,貴族不享有此權利
D.平民保民官可以監(jiān)督并防止貴族侵犯平民的利益
8.羅馬法規(guī)定,貨款月息不得超過貨款額的百分之一,超過此限額者應處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罰款。這表明
A.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B.債務人與債權人關系緊張
C.高利貸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D.運用法律調節(jié)借貸關系
9.有人說17世紀末的英國國王開始被套上“緊箍咒”。這里的“緊箍咒”主要指
A.光榮革命的勝利 B.《權利法案》的頒布
C.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D.進行議會改革
10.易中天在《艱難的一躍》中說,這部憲法的出現究竟是人性與自由的勝利,還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結果?這是一個需要回答、卻又不必認真計較答案的問題。因為在很多人看來,這部憲法也許是政治家充滿智慧而體面的“合謀”,也許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徹底釋放,也許是以上諸種情況的結合。這一文件是
A.《權利法案》 B.《邦聯條例》 C.《1787年憲法》 D.《德意志帝國憲法》
11.
A.同外國簽訂條約 B.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
C.對國會負責,實施國會立法 D.掌握最高行政權和軍隊
12.在德意志帝國里,皇帝有權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,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會。軍官均由皇帝任命,將軍的地位高于政治家,議員都被譏笑為“綿羊腦袋”。被稱為“騎士皇帝”的德皇威廉二世發(fā)出的第―道圣旨就是“致我的軍隊”。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點是
A. 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B. 君權至上和君主專制
C.德意志帝國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D. 將軍享有國家最高的政治權利
13.針對法國佳士得公司拍賣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這一行為,中國外交部,國家文物局以及圓明園管理處都已明確表示,中國對這些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珍貴文物,“擁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權,這些文物理應歸還中國。”圓明園“12生肖獸首”是在下列哪一戰(zhàn)爭后流失海外的
A.鴉片戰(zhàn)爭 B.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 C.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 D.八國聯軍侵
14.帝國主義列強在以“救護駐華使館,并助中國剿匪”為借口發(fā)動的侵略戰(zhàn)爭后同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
A.《北京條約》 B.《馬關條約》 C.《辛丑條約》 D.《天津條約》
15.下面是資產階級革命家章炳麟的一幅諷刺慈禧太后的對聯:今日到南苑,明日到北海,何時再到古長安?嘆黎民膏血全枯,只為一人歌慶有;五十割琉球,六十割臺灣,而今又割東三?痛赤縣邦圻益蹙,每逢萬壽祝疆無。與對聯中“何時再到古長安”和“六十割臺灣”相關聯的歷史事件分別是
A.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和《天津條約》簽訂 B.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和《馬關條約》簽訂
C.八國聯軍侵華和《辛丑條約》簽訂 D.八國聯軍侵華和《馬關條約》簽訂
16.下列有關于南京的表述正確的是
①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前南京被開辟為通商口岸
②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
③在五四運動中,運動中心從北京轉到南京,南京的“三罷”斗爭將運動推向高潮
④
A.①② B.①③ C.②③ D.②④
17.下列對聯能夠正確反映五四運動結果的是
A.“學生含冤,屬地三年不雨;同胞受辱,可兆六月風雪。”
B.“民眾雪恥心堅,全市罷工;本店金錢主義,獨自開張。”
C.“學生一日不釋,本店一日不開”
D.“共爭青島歸還,同看國賊罷黜;歡呼學生復課,慶賀商店開門”
18.某校高二年級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探究“社會主義運動”課題過程中,整理了下列相關信息,你認為錯誤的是
A.《共產黨宣言》的發(fā)表,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
B.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
C.十月革命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理想變?yōu)楝F實
D.開國大典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
19.在某次煙標收藏博覽會上,我們看到如下一組煙標專題展品,其反映的歷史主題應該是
A.國民革命時期國共聯合北伐 B.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實行戰(zhàn)略轉移
C.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八路軍敵后抗日 D.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中共開展土地改革
20.美國新聞記者作家埃德加?斯諾在1936年6月訪問了陜甘寧邊區(qū),并于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寫出了著名的《紅星照耀中國》。在這本書的目錄中,不可能出現的標題是
A.舉國大遷移 B.蘇維埃社會 C.蔣、張和共產黨 D.論持久戰(zhàn)
21. 1949年4月毛澤東寫了一首七律詩:“鐘山風雨起蒼黃,百萬雄師過大江;⒕猃埍P今勝昔, ……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間正道是滄桑。” 詩中描述的重大歷史事件是
A.抗戰(zhàn)勝利,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
B.南京解放,國民黨反動統(tǒng)治覆滅
C.挺進中原,中共揭開反攻的序幕
D.戰(zhàn)略決戰(zhàn),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
22.1965年西藏自治區(qū)正式建立,至此我國已設立五大自治區(qū)。最早明確規(guī)定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(qū)實行民族區(qū)域自治的是
A.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》 B.《論聯合政府》
C.《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共同綱領》 D.1954年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
23.下列哪兩部法律規(guī)范了政府行為,使“民告官”有了法律保證
①《刑事訴訟法》 ②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》
③《民事訴訟法》 ④《行政復議法》
A.①② B.①③ C.②③ D.②④
24.
請你給該評論加一個合適的標題
A.“一國兩制”的實踐日益豐富
B.“一國兩制”――香港繁榮穩(wěn)定的制度
C.“一國兩制”能夠解決臺灣問題
D.“一國兩制”――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
25.1955年華約的建立,標志著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!袄鋺(zhàn)”在二戰(zhàn)后持續(xù)40多年,對國際關系的發(fā)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,其中不包括
A.世界分裂成兩部分,西歐依靠美國,東歐依賴蘇聯
B.美蘇全面對抗,進行軍備競賽,世界處于核戰(zhàn)爭威脅之下
C.因兩大集團勢均力敵,輕易不敢動武,相對維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
D.美蘇雙方為爭奪勢力范圍,不惜大舉用兵,在朝鮮和越南大打出手
26.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說:“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話……歐洲的聯合是絕對必要的。沒有政治上的一致,歐洲各國人民將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!仨氃诼摵掀饋淼臍W洲建立一個第三種力量!边@一“第三種力量”出現后,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不包括
A.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(fā)展和實力的增強
B.歐洲各國徹底擺脫了超級大國的控制
C.西歐在經濟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
D.兩極格局受到沖擊,世界朝著多極化趨勢發(fā)展
27.1955年,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,“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”,“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”。這次會議是
A.日內瓦會議
B.萬隆會議
C.第26屆聯合國大會
D.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
28.右側漫畫反映了
A.中美關系緩和
B.中美建立外交關系
C.中日邦交正常化
D.中蘇關系改善
29.2006年底,有1487名來自中國的維和軍事人員在聯合國9個任務區(qū)執(zhí)行維和任務。中
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,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中國熱愛和平、積極履行國際法
義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。它反映出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哪一特點
A.擴大同發(fā)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
B.重視同世界大國建立不同類型的“伙伴關系”
C.推行經濟外交和不結盟外交
D.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
30.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,龍門石窟佛像造型逐漸呈現漢化的風格。這反映了
A.佛教的傳入 B.疆域的擴大 C.民族的融合 D.全國的統(tǒng)一
二、非選擇題:(共3道大題,共40分)
(3)材料二、三的相同點、不同點是什么?(2分)
一、單項選擇題(本大題共30小題,每小題2分,共計60分。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,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。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C
D
A
B
B
C
A
D
B
C
D
A
B
C
D
D
D
D
B
D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B
C
D
B
D
B
B
A
D
C
二、非選擇題:(共3道大題,共40分)
31.(共12分)
(1)特點:革命性;中庸式(或折中);法律面前一視同仁。(三取二共2分)側重點:緩和社會矛盾。(2分)
(2)沒有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封建舊制度(或政治制度)。(3分)
(3)特點:涉及的領域廣;有選擇、有側重地向不同國家學習;沒有完全西化。(3分)
(4)改革是古今中外歷史發(fā)展的主要方式之一。(言之成理即可得分)(2分)
32.(14分)
(1)是否應該實行募役法。(2分)材料一理由是“農時不奪”、“民力均矣”;(2分)材料二理由是“寬富而困貧”、“農民失業(yè)”。(2分)
(2)王安石的“民”側重指的是農民(1分),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,增加政府的收入,減輕農民的負擔,以緩和階級矛盾,維護封建統(tǒng)治(2分)。司馬光的“民”側重指的是官僚地主(1分),他的“關心疾苦”實際上是維護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(2分)。
(3)相同點是都反對王安石變法(1分)。區(qū)別是材料三反對的態(tài)度更為激烈嚴厲。(1分)
33.(14分)
(1)歷史背景:
異:材料一反映了日本處于幕潘體制下,政令不統(tǒng)一;材料二反映了中國處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(fā)展到頂峰時期;(4分)
同:兩則材料都反映了兩國處于封建舊體制下,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。(2分)
基本思想:
異:材料一認為首先要推翻幕府,將權利轉歸天皇為首的新政府,實現政令統(tǒng)一,全刀貫徹改革導施,修改不平等條約(4分);材料二認為要學習日本變法成功經驗;設制度局是推動變法的主要任務。(2分)
同:兩者都提出設置專門機構主持變法:重視選賢任能。(2分)
(2)日本通過倒幕運動,推翻幕府統(tǒng)治,建立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,改革派成為新政府的核心力量;(2分) 中國軍機處等機構仍為頑固派操縱,雖然增設制度局卻無法保證變法法令的貫徹實施。(2分)
本資料由《七彩教育網》www.7caiedu.cn 提供!
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|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(qū) |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(qū) |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(qū)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27-86699610 舉報郵箱:58377363@163.com